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社區實務工作坊
Indigenous Social Work Community Practice Workshop 
開課學期
108-2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工作學系  
授課教師
李美儀 
課號
SW5035 
課程識別碼
330 U300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上課地點
 
備註
密集課程,請確認時間可配合出席課程,並請完成填寫課程問卷。時間自訂。社318。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且 限修輔系、雙主修
總人數上限:1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82SW5035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文化能力是社會工作者被期待應具備的專業能力,也是原住民族助人工作中應必備的能力。當助人工作者缺少對原住民族文化慣習的理解時,在服務過程中除了可能會複製刻板印象與歧視,造成對服務對象的傷害,也可能會忽略原住民族在地文化的優勢與價值,導致優勢觀點無法在實務現場有效實踐。然而,文化能力的內涵與養成會隨著服務社群的不同而有其差異性。原住民族社會時常提及「生活就是文化、文化就是生活」,由此可知文化的理解是鑲嵌在生活裡。為培養文化能力與敏感度,近年來原住民族社會福利相關民間團體(如:臺灣原住民族社會工作學會、台灣原住民族長期照顧聯盟協會),皆呼籲與鼓勵社會工作教育應與部落田野合作,作為培養原住民族助人工作者之訓練場所。透過走入部落,學生方能有機會離開自己的舒適圈,進到不同於自身或原本熟悉的文化情境中,藉此較能凸顯與覺察彼此文化、生活慣習、價值觀的異同,並學習如何在跨文化的互動中相互尊重。部落的實地探訪與學習,除了提供學生向部落耆老與族人學習其宇宙觀與生活慣習的機會,增加其原住民族知識,也能透過實際的接觸累積其跨文化工作與互動的經驗,進而提升其文化能力與敏感度。
  為促使課程學習與實務現場能緊密扣連,本課程除了針對原住民族社區工作的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也和兩個在部落蹲點的社區組織合作,帶領同學走入部落的生活現場,藉此認識助人工作者在部落服務的工作方法。兩個部落組織分別是太魯閣族-達基力部落的希望教室與撒奇萊雅族-Skaul部落的文化健康站。希望教室是花蓮家扶中心在花蓮秀林鄉崇德村(太魯閣族達基力部落)的社區蹲點之服務據點,主要服務對象為部落兒童與青少年,透過運用在地文化於服務方案中陪伴部落兒少自我探索與成長。Skaul部落的文化健康站是位花蓮縣國福里的Skaul部落(撒奇萊雅族),主要服務對象為部落老人,藉由融入撒奇萊雅族文化慣習於日常照顧服務中,促進部落長者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在地獨特性的部落照顧模式。上述兩個社區組織除了在部落提供蹲點服務,其服務對象為不同族群與不同年齡層,且組織工作者皆包含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的多元背景,相信透過部落實際參訪,能有助於同學們認識不同族群的宇宙觀與知識、文化慣習及跨文化工作方法。歡迎對原住民族部落工作有興趣的大學生及研究生,一起藉由這門課認識原住民族不同族群之文化與其社區工作的不同樣貌,並透過向部落族人與組織工作者直接學習、觀察與互動的機會,自我覺察並反思原住民族(或跨文化)的助人工作方法與社區工作模式。
 

課程目標
1.理解原住民族社會工作之基礎價值與方法。
2.和部落據點合作,認識與學習該部落之歷史與社會變遷脈絡、宇宙觀、文化慣習及部落族人之日常生活樣貌。
3.藉由實際走進部落,培養其自身自我覺察與文化謙遜,進而養成文化敏感度與跨文化之助人工作能力。
4.認識原住民族社區工作的不同類型與方法。
 
課程要求
密集課程共進行六個整天與兩個半天,第一週3/14全天(講授及案例研討),第二週3/28全天,第三週4/9-4/12四個整天(部落參訪與文化學習),第五週4/25上午(部落參訪與文化學習之反思及回饋),第八週5/1中午(成果發表)。詳細進度規畫如下。

*注意事項:因應疫情,社工系館對於週末課程有下列規定,懇請修課同學協助配合。
1. 週末期間系館大門上鎖,課程要請大家務必於9:00抵達,授課老師會在系館門口幫忙開門。若抵達時門上鎖,請修課同學撥打貼在門口的聯絡電話。
2.請攜帶學生證,並於進入系館前的門口處掃描學生證。
3.進入系館後,請同學務必先洗手後再進入教室。

3月14日週六全天 原住民族社會工作基礎價值、方法與社區工作案例研討
09:00-09:30 課程簡介
09:30-10:30 原住民族社會工作之基礎價值與知識(含:歷史正義、社會正義與歷史創傷)
10:30-12:00 原住民族助人工作方法,含社區工作方法 
12:00-13:00 中午休息 
13:00-14:20 原住民社區工作案例研討(一)社團法人新北市樂窩社區服務協會 (服務對象為三峽原住民文化部落之都市原住民) 分享者:Aring、右上 
14:20-14:30 休息
14:30-15:50 原住民社區工作案例研討(二)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宜蘭縣羅東市臨近之寒溪部落)分享者:Yunaw 宋聖君 總幹事 
16:00-16:30 原住民社區工作之綜合討論  
 

3月28日週六全天 案例研討與部落學習之旅行前會議
09:00-10:15原鄉部落社區工作案例研討(一)Skaul部落文化健康站(75分鐘)
10:30-11:45原鄉部落社區工作案例研討(二)家扶-達基力希望教室(75分鐘)
12:00-13:30原鄉部落社區工作之綜合討論 (1小時) (含部落學習之旅行前會議:注意事項、分工、學習目標擬定 (1.5小時)

4月9日至4月12日週四至週日全天 部落社區工作學習之旅
• 4/9-4/10 撒奇萊雅族Skaul部落文化健康站
4/8晚上抵達國福里Skaul部落。
4/9上午參與Skaul部落文化健康站之社區老人據點活動,包含:長輩野菜市集、Luma 80傳統手工藝製作、小米田種植。
4/9下午向Skaul部落文化健康站長輩學習撒奇萊雅族野菜採集、傳統歌謠與舞蹈,藉由文化學習認識撒奇萊雅族文化並和長輩建立關係。
4/9晚上野菜晚宴
4/10 撒奇萊雅族歷史與文化學習之旅(整天):由部落族人與長輩帶領學生進行一日導覽,認識撒奇萊雅族遷移史,從花蓮縣豐濱鄉磯崎一路導覽至現居地花蓮市國福里,行程中除了介紹撒奇萊雅族歷史與文化,也會進一步討論遷移歷史如何影響當代族人之生活。
•4/11-4/12 太魯閣族達基力部落希望教室
4/10晚上抵達達基力部落。
4/11上午太魯閣族之部落耆老介紹太魯閣族歷史與文化、認識達基力部落與希望教室。
4/11下午-4/12整天 參與希望教室兒童與青少年規劃之文化學習與體驗活動,包含:織布、獵徑探索、太魯閣族美食。藉由文化體驗向部落兒少學習文化並和其建立關係。

4月25日週六上午課程之反思與回饋
9:30-10:30 共同回顧與反思部落參訪之經驗 (1小時)
10:30-11:30綜合課程與部落參訪所學,深入探討具備文化敏感度之原住民族社區與助人工作方法,以提供給未來欲進入部落工作之助人者做為參考(1.5小時)
11:30-12:30 課程總結並討論成果發表呈現形式

5月1日週五中午 部落參訪與文化學習之成果發表
繳交小組作業:部落參訪影像作業
12:20-14:00 部落歌舞展演(展演向部落長輩與兒少所學之歌舞)、部落學習之旅之影像與經驗分享。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待補 
參考書目
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 (中文版)。https://www.titic.apc.gov.tw/laws/foregin-organization/61-2015-04-03-11-
34-33
原住民族基本法。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130003
Evans-Campbell, T. (2008). Historical trauma in American Indian/Native Alaska communities: A multilevel
framework for exploring impacts on individuals,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23, 316–338.
Teyra, C. (2016). 實踐狩獵文化—太魯閣族歷史創傷療癒。法律扶助基金會會訊51:15-19. 資料連結:
http://www.laf.org.tw/index.php?action=media_detail&p=1&id=300
Myhra, L. L. (2011). " It runs in the family":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historical trauma among urban
American Indians and Alaska Natives in culturally specific sobriety maintenance programs. American Indian
and Alaska native mental health research (Online), 18(2), 17.
蘇翠涵(2018)。都市原住民兒少服務經驗-以汐止F原住民社區為例。東吳社工學報。
賴兩陽(2011)。都市原住民社會住宅問題探析:以新北市三峽區隆恩埔國宅為例
http://www.ccswf.org.tw/files/7100/14/2.%E8%B3%B4%E5%85%A9%E9%99%BD.pdf
陳永龍(2010)。河岸邦查部落再生成與漂留族群生計重建-阿美族「都市原住民」自立家園的社會安全涵義。臺灣
社會研究季刊,77,135-175。
簡宏哲、蕭至邦、陳竹上、陳玉蘭. (2012).原住民社會工作實務的文化取向—以服務學習內涵 導入團體工作方
法為例. 社區發展季刊,140,207-222。
萬育維 、曾梅玲 、 鄭惠美(2009)。從部落工作經驗建構原住民社會工作教育的內涵。社區發展季刊,127,89-
98。
詹宜璋(2009)。專業知識與文化知識之衝突與轉化:原住民族社會工作者專業實踐與反思。社區發展季刊,
127,113-120。
莊曉霞(2009)。原住民社會工作之反思。臺灣社會工作學刊,6,147-168。
莊曉霞(2009)。原住民社會工作文化能力內涵之初探:以花蓮縣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6,133-182。
莊曉霞(2019)。部落族人對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的期待:去殖民觀點的想像。臺大社會工作學刊,40,87-129。
許俊才、林東龍 (2011)〈誰配合誰?部落生活觀點與長期照護服務法草案〉。《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5:387‐
395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出席並參與課堂討論 
10% 
本課採密集授課、實作取向型態,學生請假以一個半天為限,否則不予通過。 
2. 
課堂反思與學習(個人作業) 
20% 
4/1晚上9點前繳交,不超過2頁。主題為針對3/14、3/28兩天的原住民族社區工作課程撰寫學習心得與感想。內容包含:(1).針對課堂中提及的四到五個都市與原鄉部落的社區工作案例,你看到部落社區工作的哪些異同?(2).這四到五個社區的助人工作者運用了哪些方法和原住民個案、家庭與部落建立關係?(3).以這四到五個社區為例,預想、思考與探討自己在和原住民個案、家庭與部落互動中可能會遇到哪些潛在的限制、不舒服或擔憂?並進一步討論這些限制、不舒服或擔憂可能形成的原因。 
3. 
部落參訪之學習觀察與反思日誌(個人作業) 
30% 
4/17晚上9點前繳交,字數不限。針對4/9-4/12每日的部落參訪與文化學習撰寫日誌。日誌內容以對社區工作的觀察與個人反思為主,包含:(1).本日的部落參訪,你對部落社區工作有哪些觀察?以及這些社區工作的模式與方法帶給你哪些的認識與啟發?(2). 你觀察到助人工作者運用哪些方法和部落族人互動與建立關係?(3). 在部落參訪中你曾覺察自己有哪些限制或不舒服?當時的你如何應對?(4). 在參訪過程中,你運用過哪些方法和部落族人建立關係?且你印象中哪些方法效果顯著?並討論為什麼。  
4. 
部落參訪之影像紀錄(小組作業) 
30% 
每位同學皆針對4/9-4/12四天部落參訪與文化學習進行影像紀錄,紀錄內容包含:部落遷移歷史、文化學習與體驗的過程、社區環境、社區工作的方案、助人工作者工作日常、部落族人的生活日常(以上僅供建議參考,同學可自行調整影像紀錄聚焦方向)。將於3/14進行小組分組,並鼓勵初步思考欲聚焦的方向;並於3/28、4/25課堂中進行小組討論,確認影像呈現的內容。部落參訪之影像紀錄會分享與回饋給參訪的兩個社區組織,也會在成果發表中播放呈現。 
5. 
成果發表 
10% 
將部落參訪之所學藉由口頭報告、影像及歌舞的方式進行成果發表。透過歌曲舞蹈呈現在5/1成果發表中,並非要複製原住民族會唱課、跳舞之刻板印象,而是期待藉由傳統歌曲、舞蹈的學習當作媒介,讓修課同學有機會透過向部落族人學習歌舞的過程中和其建立關係,並進一步認識該族群與部落之語言及文化,進而培養同學文化謙虛的能力。因此,成果發表也會搭配口頭報告,進一步介紹參訪的族群與部落,以及該歌曲、舞蹈的內涵,期待藉此促進文化學習 
6. 
原住民族社區工作文獻回顧(僅針對研究所學生) 
0% 
6/12晚上9點前繳交。研究所學生必須挑選至少5篇有關於原住民族社區工作之期刊文章進行文獻回顧。此外,也請針對這五篇文章所提之社區工作方法與模式探討其異同,並結合課程所學進一步針對原住民族社區工作方法提出具體建議。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